罗斯福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以工代赈
B. 整顿银行
C. 调节农业生产
D. 稳定物价
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各国工业产量倒退到19世纪末的水平,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减少2/3,美、德、法、英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科学技术发展缓慢
B. 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尖锐
C. 世界局势日趋紧张
D. 各国间贸易壁垒严重
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1966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三大上指出苏联正在循序渐进地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A. 否定了改革的必要性
B. 坚持以农业改革为重点
C.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 政治导向影响经济发展
从1953年开始,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副业生产和大规模垦荒等一系列措施,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是由于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赫鲁晓夫改革
C. 勃列日涅夫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战打开了苏联人的眼界,数百万穿着军装的苏联工人和农民走出国门后才发现,他们生活的“社会主义天堂”简直无法同“资本主义地狱”相比,甚至连战败国德国的生活水平也要高于战胜国苏联的生活水平。这表明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合时宜
B. 新经济政策无法恢复国民经济
C. 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遭遇了危机
D. 苏联的农业与轻工业发展落后
在西方经济大萧条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说明
A. 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积极影响
B. 计划经济优越于市场经济
C. 斯大林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D. 西方经济危机推动苏联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