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 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 无业游民增加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建立及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思想继续盛行
①反映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②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③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镇内有官窑五十八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生产规模宏大。一般来说,历代由朝廷垄断专用的瓷窑均称“官窑”,由官员管理。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
A. 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
B. 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
C. 显示朝廷的威严
D. 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东京)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由此可见
A. 森严的市坊界限依然存在 B. 商业交易不再受时间限制
C. 民间的娱乐场所已经兴起 D. 纸币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材料反映宋代的私营手工业
A. 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B. 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C. 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
D. 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