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 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 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时间 主题 | 1880—1889年 | 1890—1899年 | 1900—1907年 |
禁缠足(篇) | 3 | 11 | 17 |
兴女学(篇) | 5 | 6 | 17 |
介绍外国妇女(篇) | 2 | 19 | 22 |
合计 | 10 | 36 | 56 |
由此推断
A. 《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 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 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 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茅盾小说《春蚕》中写道:(一战爆发后)“老陈老爷做丝生意‘发’起来的时候,老通宝家养蚕也是年年都好,十年中间挣得了二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层。”陈老爷“发”起来的原因是
A. “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B. 南京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
C. 西方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鸦片战争后,“随着大量的洋纱进口,土纱业已经几乎停止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业,便转入织布”。“北方各处之人,俱购洋棉纱自织,其织成布匹,较市中所售价廉而坚”。这反映了
A. “纺”与“织”分离 B. 民间丝纺织业破产
C. “织”与“耕”分离 D. 战争破坏民族工业
明朝海禁严厉,它把“朝贡”和“通商”合而为一,非入朝纳贡即不许互市,但往往是中国示人以厚,厚往薄来。对明代“朝贡贸易”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物产丰饶不需外国商品
B. 通过经济活动达到政治目的
C. 通过政治方式实现经济发展
D. 天朝上国观念得到外国认同
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 B. 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
C. 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 D. 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