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

《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 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

A. 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B. 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C. 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D. 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等信息可知,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和家庭具有共同性,这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故A项正确;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是表象,不是实质,故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不是在探讨家长制作风,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揭示宗法关系的广泛影响,故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料

A. 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 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C. 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

D. 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查看答案

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巩固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B. 改变人才分布南北失衡

C. 防止地方选官滥竽充数

D. 笼络边远地区百姓人心

 

查看答案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A. 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

B. 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

C. 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

D. 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

 

查看答案

陈立在《白虎通疏证·封公侯》中说:“天子以别子为诸侯,其世为诸侯者,大宗也。诸侯以别子为卿,其世为卿者,大宗也。卿以别子为大夫,其世为大夫者,大宗也。大夫以别子为士,其世为士者,大宗也。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而言则为小宗。”该材料主要反映出

A. 宗法制维系了统治秩序

B.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特权

C. 分封制加强了地方统治

D. 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

 

查看答案

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著名改革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

年财政收入

年财政支出

6300万缗-6800万缗

军费

约4800万缗

官俸

约1200万缗

皇室

约720万缗

祭祀

约325万缗

岁币

75万两绢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

材料二神宗下令从皇宫内库中拨出500万贯钱和300万石米作为周转经费,并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还规定要尽量了解京师的库存及所需物资情况,并遵循“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并可通过“变易蓄买”的办法,使“利权归之公上”。

——叶坦《大变法》

材料三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辩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由此王安石提出了怎样的理财观?

(2)材料二反映的变法措施是什么?有何益处?

(3)材料三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