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美国驻华代理公使的何天爵曾指出:“要追根寻源,就必须回到六十年以前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的时候。要懂得它的势头和力量,必须探索当时发起时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研究它是由一个接着一个的事件所孕育,被上千次互相误解与不平的真实原因所加重。”此处分析的历史事件是
A. 虎门销烟 B. 北伐战争
C. 义和团运动 D. 五四爱国运动
清末,英国照会清政府履行与列强签订的诸条约,时任驻英公使曾纪泽表示赞同,但要求列强也守约,并据条约及国际法明细了列强在华的活动。曾纪泽的举措使清朝
A. 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 收回了部分国家主权
C. 外交活动规范性增强
D. 构建起近代外交体系
“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场战争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使中国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
C. 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 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
A. 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B. 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C. 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D. 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料
A. 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 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C. 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
D. 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巩固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B. 改变人才分布南北失衡
C. 防止地方选官滥竽充数
D. 笼络边远地区百姓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