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得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二: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各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摘自陈独秀《敬告青年》

(1)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三所属的政治派别,并说明其主张的相同之处。

(2)指出材料二所属的政治派别,并说明与材料三主张的相似点。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四中“两位先生”的含义,并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1)派别:分别是洋务派、维新派。(2分)共同主张: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2分) (2)派别: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2分)相似点: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2分) (3)“两位先生”分别指民主与科学。(4分)历程: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3分) 【解析】试题分析: (1)“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得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体现了李鸿章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第一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体现了康有为维新派的政治变革主张,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主张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 (2)“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体现了郑观应早期维新派的政治变革主张,主张立宪法、设议院,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与康梁维新派相比,虽然早期维新派没有付诸政治实践,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是相似点都在于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3)陈独秀为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陈独秀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 “我们认定现在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中“两位先生”既是指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赛先生是指英文science,意为科学,即“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即不盲从,不武断,对待什么事物,都不能凭空捏造,对待什么思想,都不随意相信,可以讲是怀疑一切,而应以科学说明真理,以事实证明真相)。德先生是指英文democracy,意为民主。就是每个人“各有自主之权”,“脱离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实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要科学的看待人生的态度。根据上述材料可知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思想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加深对中国工商业发展史的认识。

材料一  中国传统政治上节制资本的政策,从汉到清,都沿袭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中国纯碱市场,一向由英商卜内门公司垄断。一战期间,英货中断,碱价猛涨。……爱国资本家范旭东等于1918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了永利碱厂(资本200万银元)。……(英商)多次直接对永利碱厂进行威胁和破坏,加以一战以后,碱厂的建设面临重重困难。但是,在范旭东的主持下,侯德榜等人努力奋斗,排除了各种障碍,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掌握了苏尔维制碱技术的奥秘,碱厂终于在1925年开始正式出碱,1926年年产45万吨,1927年年产134万吨。从此,在此后与卜内门公司的竞争中取得了明显的优势。这是民族工业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

——《中国近代经济史稿》

(1)材料一中“中国传统政治上节制资本的政策”是指什么政策?简要分析从汉到清中国传统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查看答案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示意图)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查看答案

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述,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   )

A. 社会变迁的角度    B. 现代化的角度

C. 社会思潮的角度    D. 社会群体的角度

 

查看答案

史家在评论近代历史事件时指出“以所谓礼教侍奉权力,是孔子的发明,向来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有之才得以区别于周边野蛮人,如今却因为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被当成糟粕来排斥。这真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是前所未有之事。”以上评价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A. 维新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国民革命

 

查看答案

“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最可能的是

A. 林则徐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陈独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