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青黄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青黄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行矣。

材料二(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材料三(王安石说)臣以为,苟能抑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

——邓广铭《王安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实质。

(3)据材料二分析,苏辙站在什么立场上评论王安石变法?

(4)综上所述,王安石和苏辙的对立属于什么矛盾?谈谈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1)大地主、高利贷者。 (2)抑制大地主、高利贷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3)站在大官僚、大地主立场上。 (4)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属于封建统治阶级,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王安石通过抑制“兼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巩固了封建国家政权,有利于农民发展生产,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设。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考查青苗法的内容的理解,材料一反映的青苗法措施,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具有兼并土地之实力,应是地主阶级,关键信息: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豪民。 (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青苗法的实质,关键信息: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结合青苗法的内容分析,其内容是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阅读理解归纳的能力。由“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分析可知苏辙是反对王安石实行青苗法,说明其代表的是大官僚、大地主。 (4)两者的关系应从阶级属性入手分析,须知王安石和苏辙都是地主阶级,根本利益是一致,对方是内部矛盾的反映;第二小问对王安石的评价应一分为二的辩证客观进行评价,即从积极意义与局限性两个方面表述。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内容及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发生在

A. 公元前三世纪前期?

B. 公元前三世纪后期

C. 公元三世纪前期?

D. 公元三世纪后期

 

查看答案

亚里士多德说:对实际上平等的人们实行平等的待遇,的确是合乎正义的,既然合乎正义,也能有利于邦国。所以,限制官员的任期为六个月,使平等的人们能够轮番担任官职,可说是一个公道而有益的措施。

材料中亚里士多德认为

A. 限制官员任期能有效遏制腐败

B. 短任期制避免了官僚势力的膨胀

C. 短任期制有助于民主的广泛性

D. 短任期制使居民均有机会参与城邦管理

 

查看答案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白云观抽签,得一“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得“上上签”。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蒋介石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天意”

B. “民意”指反蒋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C. 蒋介石夸大了失败的偶然性,未看到失败的真正原因

D. 中共通过土地改革等措施,“得人心者得天下”

 

查看答案

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 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 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 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D. 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查看答案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和后期的治国方案,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的变化,不能说明

A. 传统意识向近代观念转变

B. 近代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C. 治国理念的逐步改变

D. 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