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4年,英国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此规定意在
A. 缓和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
B. 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 提倡劳动创造财富的价值观
D. 漠视失业者必备的生存权益
有学者说,“在现代社会发轫之初,王权与贵族之间建立一定的平衡,对现代民主来说是一个决定性的条件。”能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A. 法国君主派与共和派长期拉锯斗争
B. 美国建国初将邦联制调整为联邦制
C. 《大宪章》成为英国代议制的基石
D. 德国帝国议会与联邦议会相互制约
15世纪后期以来,古登堡(注:西方活字印刷术发明人)版《圣经》发行,学者们能得到可靠和标准的《圣经》进行讨论和争论,阅读《圣经》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由上述材料推断
A. 科学知识为神职人员垄断
B. 宗教迷信在欧洲广泛流行
C. 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思维
D. 印刷技术推动了宗教改革
“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A. 确保了罗马境内的居民权利平等
B. 推动了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
C. 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D. 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梭伦制定法律规定,任何人当因国事发生内争之时,漠不关心,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份子。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A. 内争不断孕育直接民主
B. 公民意识得到法律的肯定
C. 个人自由高于城邦利益
D. 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下图反映的是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1988年1月抵达北京时手持的小旗子和穿的夹克。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
A. 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 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C. 海峡两岸接受“一国两制”构想
D. 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