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人形成了“挥霍、时髦、风流”的消费性格,以高消费作为肯定自我价值的手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报刊发表了很多反对奢侈与挥霍、提倡节俭、发展生产的文章,政府和市民均也从不同角度检讨自己的消费观。上海市民消费观发生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A. 日本侵华不断扩大
B. 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C. 革命根据地的兴起
D. 政府与媒体的倡导
1842—1846年,中国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B. 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
C. 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 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明清时期,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江南地区人口结构变化
B. 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400—1800年世界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单位:百万)
地区 | 1400年 | 1600年 | 1800年 |
中国 | 70 | 110 | 330 |
印度 | 74 | 145 | 180 |
欧洲 | 52 | 89 | 146 |
非洲撒哈拉以南 | 60 | 104 | 92 |
拉丁美洲 | 36 | 10 | 19 |
上表说明了
A.工业革命是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根源
B.印度人口的持续增长是因大量黑奴的贩人
C.中国与拉美人口数量的变化均缘于殖民扩张
D.不同地区人口变化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944年,几乎所有在延安的西方记者发出了这样的心声:“我们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这个中国充满希望,没有饥饿,没有失败主义情绪。延安使人感到未来的中国已经在今天出现。”西方记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巨大
B.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 中共的坚持抗战赢得尊重
D. 国共两党之问的精诚合作
1917年l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1918年6月17日,《民国日报》的社论却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民国日报》报道的变化表明中华革命党
A. 认为彼得格勒的胜利只是暂时现象
B. 认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符合国情
C. 希望借助苏俄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
D. 认为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暴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