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地方主义不为国家效劳,还在面临外来威胁时造成了地区间的争夺,使得国家衰落。……改变这种困境的是1937年后日本的全面入侵。民族主义被賦予了一种具体而又明确的内涵。”该学者试图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A. 地方主义导致了近代国家衰落
B.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地区间对抗
C. 全民族抗战增强了国家向心力
D. 近代民族主义的观念开始形成
1940年3月,国民党正式尊孙中山为“国父”。国民党在这时将孙中山从党的“总理”转化为“国父”,其主要意图是
A. 肯定孙中山的巨大贡献以挽救统治危机
B. 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以共同抗日
C. 激发国家认同意识以赢得民族革命胜利
D. 彰显国民党抗战贡献强化一党专制统治
抗战期间迁移的高校约106所,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10余所高校仅迁1次。迁3次以上的约19所,迁4次的有私立东吴大学等8所,浙江大学迁校5次,私立铭贤学院迁校高达8次。迁校次数的不同反映了
A. 文化教育中心不断地西移
B. 对抗战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差异
C. 国民政府抗战的节节胜利
D. 日本侵华区域和范围的不断扩大
路透社1938年4月9日电:“英军亊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己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道中的战役
A. 成为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B. 取得抗战以來的最大胜利
C. 使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D. 极大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
某历史档案馆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各地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材料表明
A. 民族矛盾推动中共政策调整
B. 中共坚持“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C.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 国民党强化一党独裁专制统治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革命如今的失败不过就是类似于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7月所遭受的失败,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至多经过比俄国当年七月到十月更长一点的时间,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这种认识
A. 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B.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 催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 埋下了中共“左”倾错误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