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 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 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 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有一副对联写到:“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行步,马行步,步亦行步,三五步四海五洲。此对联表现了
A. 京剧表演的虚拟艺术
B. 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
C. 中国书法的出神入化
D. 中国绘画的写意追求
“以世俗之笔,描写世俗之情,成为明代中.后期小说与戏曲艺术创作的主流。”形成此“主流”的主要原因是
A. 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 B. 文人社会地位的没落
C. 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D. 市民阶层发展的需要
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
A. 古代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强
B. 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C. 社会的价值取向趋于统一
D. 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社会地位
明末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材料反映了( )
A.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C. 政府不再重视科举制度 D. 明末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中国文学史》在论述先秦的一部作品时写道:“诗人采用象征、比喻的手法,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山川日月、香草美人、千里流沙、蜿蜒八龙等罗织起来,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虚幻世界;另一方面,诗人又通过一系列曲折迷离的情节来展示对现实政治和坎坷人生的悲剧性思考。”该作品的风格为
A. 内容古朴的现实主义 B. 脱离真实世界的唯心主义
C. 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 D. 关注自己内心的个人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