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冯道(882—954年),寒门穷儒,历后唐、后晋、...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冯道(882—954年),寒门穷儒,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相十二君,且“累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遇岁俭,所得俸余,悉赈于乡里”。面对盛怒之下的后唐庄宗,冯道晓之以理,从容解救大将郭崇韬,朝臣“重其胆量”;又劝谏唐明宗居安思危,爱惜民力,并诵《伤田家诗》,明宗录以自讽。契丹入汴,冯道回答契丹主的“天下百姓,如何可救”时说:“佛再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冯道以当时“诸经舛缪”,委托学官田敏等将西京郑覃刊刻的石经雕为印板,“流布天下,后进赖之”。

——摘编自路育松《从对冯道的评价看宋代气节观念的嬗变》

材料二  北宋初年,冯道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总体上是褒大于贬。北宋中期,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塑造出“不知廉耻”的冯道形象。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对冯道的评价与欧阳修一脉相承,批评力度有所加深;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继承、发展了欧阳修、司马光的观点。南宋时期,《新五代史》取代《旧五代史》的官学地位后,《旧五代史》散佚。《新五代史》《资治通鉴》长期占据传播主渠道,成为人们了解冯道的主要来源,冯道形象的妖魔化程度不断加深。

——摘自张明华《论冯道“不知廉耻”历史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冯道的主要作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冯道形象被妖魔化的原因。

 

(1)长期担任高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五代朝政混乱局面;赈济乡里,爱惜民力;辅佐君王,直言上谏,减少决策失误;阻止契丹军队对中原的戮掠;印刷儒家经典,保存中国传统文化。 (2)程朱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三纲五常的强化;宋代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欧阳修、司马光等史学家的批评;《新五代史》《资治通鉴》长期占据传播的主要渠道。 【解析】(1)题目需要“根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相十二君”、“累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可得出长期担任高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五代朝政混乱局面;由“遇岁俭,所得俸余,悉赈于乡里”、“爱惜民力,并诵《伤田家诗》”可知赈济乡里,爱惜民力;由“面对盛怒之下的后唐庄宗,冯道晓之以理,从容解救大将郭崇韬”、“劝谏唐明宗居安思危”等可得出辅佐君王,直言上谏,减少决策失误;由“冯道回答契丹主的‘天下百姓,如何可救’时说:‘佛再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可得出’”阻止契丹军队对中原的戮掠;由“冯道以当时‘诸经舛缪’,委托学官田敏等将西京郑覃刊刻的石经雕为印板,‘流布天下,后进赖之’”可得出印刷儒家经典,保存中国传统文化。 (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材料二可以看出,北宋开始冯道就开始有不好的名声,而且日渐严重以致被妖魔化了,其原因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材料三来回答。根据所学北宋的相关史实可知,在思想上,程朱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三纲五常的强化,冯道劝谏君主的事迹因而被认为对君主的不尊,违背了“君为臣纲”的思想规范;政治上,宋代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也是对冯道的评价越发负面的原因;由材料三中的“北宋中期,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塑造出“不知廉耻”的冯道形象。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对冯道的评价与欧阳修一脉相承,批评力度有所加深;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继承、发展了欧阳修、司马光的观点”可得出原因是欧阳修、司马光等史学家的批评;由“《新五代史》《资治通鉴》长期占据传播主渠道,成为人们了解冯道的主要来源,冯道形象的妖魔化程度不断加深”可知《新五代史》《资治通鉴》长期占据传播的主要渠道也是其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日本投降后……军队完全解除武装;战犯交付审判;日本政府必须尊重人权,保障宗教、言论和思想自由;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装作战的工业……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波茨坦公告》

材料二:“(甲)保证使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乙)建立尊重他国权利,支持表现了联合国宪章的理想与原则的美国之目的,和平的、负责的政府。”

——1945年9月22日,日本投降后美国对日基本方针的声明

材料三:“我们不仅使日本能够自立,还必须把它培养成为坚强而安定的民主主义国家,以便起到可以防御今后在远东方面发生新的共产主义威胁的堡垒作用。”

——1948年1月6日,美国陆军部长罗亚尔的演说

(1)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政策是否恪守了《波茨坦公告》?为什么?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历史背景。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明朝对漕政管理极为重视,建立了从朝廷到州县的管理机构,“行漕法规”也得到健全和完善,产生了支运、兑运和直达制度。明永乐十三年(1416年)以前,漕运由粮长和里长等民役完成。会通河重修之后,漕粮远距离运抵北京,“民解”难以完成,于是明朝采用了支运法,由民户和军队相结合运粮。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就近运到运河沿岸的淮安、徐州、临清、德州等粮仓,再南编定的官军分段沿河接运到通州。明宣德年问,因民役运粮耽误农时,同时军队运粮又多空舟往返。宣德五年(1431年),又推行了兑运法。即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各自运到所在的州县府,兑交给那里驻守卫所军队,由军队再沿运河一直运到通州。兑运法的实施,使官运的路程南移,民运的路程相应缩短。明成化七年(1472年),又进一步推行直达法,规定由负责漕运的官军直到河南漕粮府州县码头领兑,直接运到通州,即由运军赴江南、南京附近的水次交兑,农民不必亲自赴淮、徐等仓交纳但军运路程延长农民需要付给运军的加耗运费亦有相应增加。从此漕运由民运转变为军运,官军运粮则成了南粮北运的主力。纵观明代漕运制度的演变,民运部分日益减少,而军运漕粮占主导地位,并最终取代了民运。

——整编自百度《试述明代漕运制度的变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弗朗西斯·培根曾明确地说过:“通过在我们时代已开始习以为常的远距离的航海和旅行,人们已揭露和发现了自然界中许多可使哲学得到新的光亮的事物。”……牛顿对支配天体运动的若干定律的发现和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理论,对政治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样,近代民族主义若无印刷和电报之类的技术新发明,是完全难以想象的。反之亦然,政治影响了科学,给科学进步以强有力的促进的法国革命就是其中一例。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材料和欧美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学与政治”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文主义者打着“回到希腊去”的旗帜,却并非复古派。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堪纳方言写作《神曲》,声称自己的诗首先是写给群众看的,因此不能用群众看不懂的古文来写。被特拉克极力宣扬“凡人要先关怀世间的事”,薄伽丘则无情地揭露、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的腐朽生活与败坏道德,并热情赞美了纯真爱情。法国文豪蒙太涅指出“在一切形式中,最美的是人的形式”,“每个人创造自己的命运”。塞万提斯认为“任何作家如果离开了迫近真实的准则,或者是离开了一切创作臻于完美所必经和摹仿自然的道路,那么所有的一切就不可能达到”。

——整理自佛朗·霍尔《西方文学批评简史》等

材料二晚清道光、咸丰年间,龚自珍的诗批判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具有变革精神。同治、光绪年间,黄遵宪的诗广泛地描写了重大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革命军序》等倡言民族、民主革命,影响很大。小说是清后期最为兴盛的文学样式。粱启超特别重视“政治小说”,曾朴的《孽海花》大胆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对此,史学界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形成的原因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认为它是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结果,第二种认为它是近代中国现代化潮流的必然产物,第三种认为它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产物。

——摘编自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西方人文主义者与晚清学者文学创作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

(2)材料二中的“三种看法”蕴含多种史观,请运用三种不同的史观加以解读。

 

查看答案

英国教士马尔萨斯认为:大不列颠人口翻一番的时间极有可能不超过25年。甚至在存在着大城镇和工厂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快于食物供给是一种自然趋势。因此,除非夫妇通过晚婚和节育进行控制,否则人口将超过维持它所需要的资源。这一论断产生的背景是(   )

A. 新航路开辟,物种交换导致人口激增

B. 殖民扩张,贩卖黑奴带来大量的移民

C. 工业化革命,经济增长激化社会问题

D. 经济危机,失业者过多导致就业困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