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所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状况,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岁入巨万,财力雄厚,其中尤以徽商势力最大……徽商中不少家资万贯,富比王侯。”
②“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③“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④“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A. ③④①②
B. ③②④①
C. ②③④①
D. ④①③②
对于古代中国的某一制度创新,美国人史皮尔曾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与这一制度直接相关的历史现象是
A. 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B.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 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大明一统志》中提到元朝“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里诸路;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当时人们认为都省与行省“官名品秩略同”,往来文书也用对等的“咨文”。据此能够看出
A. 行省是中书省派出机构
B. 行省制强化了地方权力
C. 行省机构设置和运行的方法
D. 行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晋两国,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楚国,打破了“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则,实行联姻。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
A. 统治秩序崩溃
B. 分封制走向瓦解
C. 王室日趋衰微
D. 宗法制受到冲击
教育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音符,它对政治、经济、文化都有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汉教育制度之重要性,乃以育才与选贤双轨并进。由地方……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学习《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五经博士为教官,有时皇帝亲自到太学讲课,和诸位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进行讨论……毕业根据成绩进行选用,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太学生又称博士弟子……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纵位极承相,亦不例外,必备此资历。
材料二:南宋教育无论是规模还是教育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南宋时期胡瑗始创“三合法”,主要方法是: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学习儒家经典,有较高的学术可充任较高级的统治人才;治事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每人可以选修一个主科,还要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培养各职能机构和部门的专业或管理人才。元祐期间,继“三合法”又创立太学“六斋”,六斋学生相互切磋
材料三:20世纪20年代制订的《九江岳氏家规》中强调祭祀的时候“跪拜尤不可懈怠”,并规定“倘赞礼方完,执事者致祭,即哄然手弹尘,亦属不敬”,而同时代《南海荷溪乡何垂裕堂族规》中扫墓之仪式规定为“齐集;立正;行三鞠躬礼;肃立;礼毕”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分析胡瑗的教学法的特点和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三中的近代家族教育的两种倾向中的一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以下为何春超、张志、张季良编著的《国际关系史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从和平走向对峙(1945年——1949年)
第一节战后初期国际政治力量的变化与组合
(1)二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
第二节对战败国的处置
(1)五国和约
………
(3)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和民主化改革
第十二章新中国的成立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5年)
(1)中国革命胜利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第十三章两大阵营的斗争(1949——1955年)
(1)美国在亚洲的侵略扩张活动的加强
①美国武装占领台湾
………
④美国扩大印度支那战争
(2)围绕西欧展开的斗争
……
——《国际关系史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都要求进一步补充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