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黻在《大公报》上撰文指出,在江西苏区,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十倍其众的国民党军队,至今坚挺不倒,根本原因在于它实行了国民党不能实行的民生主义。这里,蒋廷黻所说的“民生主义”是中共实行的
A.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 土地革命
C. 创建革命根据地
D. 开展游击战争
“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与这则新闻报道有关的是
A. 辛亥革命
B. 北伐战争
C. 红军长征
D. 渡江战役
“五四”前后搬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理(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主义等)虽曾一度汇成涌流之潮,极其明显地影响过那个时候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就波平浪静,了无痕迹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在了中国社会。这说明
A. 马克思主义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B. 五四运动证明资本主义不可行
C. 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是历史的必然
D. 当时的北洋政府倡导思想自由
某近代历史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同时,在经济领域中同样实现了‘突变’,奠定了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框架,并使之初步成型。”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推动了近代中国物质生活方式的变革
C. 促进了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D. 使人们思想解放,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下面资料出自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资政新篇》问世后,曾国藩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士日记》中说:“《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玕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赵烈文如此评价主要是因《资政新篇》
A. 有利于实现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B. 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追求
C. 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
D. 可作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