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取士原则事实上兼顾着士人的平日才学与科场表现,有时主考官还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由此可见,唐代科举
A. 沿用九品中正制
B. 录取限制较为苛刻
C. 存留察举制痕迹
D. 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开年元日。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京城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各地州郡也要举办各种春祭庙会活动,传达朝廷旨喻,传播农桑新法。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古代社会以农为本 B. 政府注重精耕细作
C.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 各地民俗趋向一致
周人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则,禁止同姓之间通婚。周王室必须和异姓诸侯国通婚。各级贵族也是如此,必须和异姓的贵族通婚。周人的这一制度
A. 体现王权衰落的趋势 B. 利用分封维系家族亲情
C. 凸显了西周中央集权 D. 有力于巩固周王室统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面对社会的动荡,他们都力图开出“治世良方”。
材料一 柏拉图的正义是一种差别性正义……亚里士多德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正义思想。……亚里士多德从柏拉图出发,但又不囿于权威……为了使自己的理论更具有现实性,他还认真考察了古希腊的一百多个城邦。
——宋执翔《正义与善治: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研究》
材料二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差别性正义”的具体表现及其实现途径。
(2)据材料二,归纳亚里士多德关于正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在政体方面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概括促进人类优秀思想产生的因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教育观、国家观以及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有力地推动了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8年,即戊戌之年,是清朝外交史上的大灾年。在帝国主义的强大压力下,清朝外交的空间是非常狭小的。但是,光绪帝在觐见的礼节、与日本的国书、召见伊藤博文、派往韩国的使节等方面力图摆脱传统外交(天朝观念下的华夷秩序)的束缚,在程式上向近代外交(某种意义上是西方外交)靠拢。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对外观念的调适》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房德邻《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在戊戌变法110周年之际》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光绪帝的外交理念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光绪帝外交理念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为“现代国家的建立”进行的有益尝试。
(3)据材料二,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如何?你是否赞同?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500年之后的广义全球化进程来看,全球化的宏观趋势是由曲折反复的波动所构成的,有前进有后退。每一轮全球化的进展基本上都是由世界体系的霸权国推动……上一轮全球化(1850~1914)是由英国主导的,持续了65年;而这一轮全球化则由美国主导,也已经差不多65年……本轮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的美元化是一体之两面,而去全球化则意味着美元在全球地位的逐步下降。
——瞿东升 《第二轮“去全球化”开始了》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这些事件以不同方式阻扼并打乱了经济全球化的正常进程和秩序,破坏了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往。但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并未因此而停止,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事件的发生使人们认识到战争(不论热战还是冷战)和对峙只能损害全人类的经济发展,损害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这一阶段既是经济全球化受阻的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孕育时期。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
材料三 《反全球化者的全球化装束》(漫画)
(注:牌子中“GLOBALIZATION”是“全球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广义全球化进程”开始的标志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能主导“这一轮全球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阻碍经济全球化正常进程和秩序”的主要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孕育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
(3)据材料三,概括漫画中人物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