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 孟买棉纱的质地优良
C. 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
D. 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
明太祖时,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清雍正帝更是强调“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这说明当时统治者实行
A. 闭关锁国政策
B. 商品专卖制度
C. 重农抑商政策
D. 土地兼并政策
泉州港和阿姆斯特丹港都曾是著名的国际贸易港口,泉州港在元代与一百多个国家建立贸易往来,达至极盛,明清后则走向衰落,阿姆斯特丹则仍是欧洲第四大港口。这两个港口在明清时期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造船、航海技术的差异
B. 手工业发展水平的不同
C. 社会制度及其经济形态的差异
D.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水平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下列不符合其生产特征的是
A.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的作坊生产
B. 产品质量较高,技术精湛
C. 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D. 产品大多非常精美,畅销海内外,极受青睐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闭关政策
B. 重农抑商
C. 土地兼并
D. 贫富分化
关于我国农业,《孟子•梁惠王上》中有“深耕易耨”之说;在《荀子•富国篇》中也有“多粪肥田”、“长斗石,取上种”等说法。这些记载反映出战国时期
A.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 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C. 农业主体地位的形成
D. 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