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的扩张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投向铁路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是由于
A. 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蒸汽时代
B. 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
C.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D. 公路交通比铁路交通投资少
19世纪末,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快速崛起,赶超或接近英国、美国等老牌工业国家。这主要由于德意日等国
A. 完善的代议制民主的优越性
B. 摒弃自由主义模式的局限性
C. 后发国家经验汲取的普遍性
D. 国家主导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加试题:俾斯麦考虑的德意志型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 德意志政体融合了几大阶级之间的矛盾
B. 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C. 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在德意志创建
D. 君主立宪制最适合德意志统一
如下图所示,19世纪英国与美国的产品平均年出口值(百万镑)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 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B. 英美两国出口总额占据世界总量的多数
C. 美国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外贸领域反超英国
D. 英国并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获益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出
A. 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B. 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
C.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是近代著名的爱国者。他强调,爱国乃天下之盛德大业。 真爱国者,其所以行其爱国之术者,不必同,或以舌,或以血,或以笔,或以剑,或以机;前唱于而后唱喁,一善射而百决拾,有时或相歧相矛盾相嫉敌,而其所向之鹄,卒至于相成相济,罔不相合。
——掮编自郑师渠《梁启超:近代阐发爱国论的第一人》
材料二 辛亥革命之后,蔡元培爱国主义思想发生转型。他指出,看是否爱国,“欲副爱国之名称,其精神不在提倡革命,而在养成完全之人格”,“盖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同时认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在他看来,康梁领导的维新变法之所以失败,就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
——摘编自闫保婷《从革命走向完全人格:蔡元培的爱国主义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梁启超的爱国思想主张。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蔡元培爱国思想的侧重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