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告诫助手:“我们必须拿出成果,不能像有些德国教授那样,毕生研究蜜蜂身上的绒毛。”历史学家哈罗德·埃文斯认为,爱迪生的出类拔萃在于:他清楚一点,必须找出一个途径,把灯泡整合进一个经济实用且安全可靠的电气系统之中,否则他发明的电灯泡就纯粹是个新玩意儿而已。埃文斯旨在强调
A. 没有创新的发明只不过是一种消遣
B. 创意转变为商业现实的重要性
C. 科技创新的时代到来
D. 爱迪生发明了实用电灯泡
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的扩张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投向铁路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是由于
A. 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蒸汽时代
B. 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
C.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D. 公路交通比铁路交通投资少
19世纪末,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快速崛起,赶超或接近英国、美国等老牌工业国家。这主要由于德意日等国
A. 完善的代议制民主的优越性
B. 摒弃自由主义模式的局限性
C. 后发国家经验汲取的普遍性
D. 国家主导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加试题:俾斯麦考虑的德意志型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 德意志政体融合了几大阶级之间的矛盾
B. 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C. 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在德意志创建
D. 君主立宪制最适合德意志统一
如下图所示,19世纪英国与美国的产品平均年出口值(百万镑)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 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B. 英美两国出口总额占据世界总量的多数
C. 美国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外贸领域反超英国
D. 英国并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获益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出
A. 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B. 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
C.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