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 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 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C. 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D. 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B 【解析】试题分析:在甲午战争战败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就有割地赔款的内容,故A错误;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洋务运动前后,故C错误;林则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D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思想的破产,中国对西方的学习转入制度层面,故选B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戊戌变法·君主立宪政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与革命是活跃在中国社会中的两种救国力量。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两者都反对专制制度,主张建立民主国家

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都是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在政治领域的影响

民国的建立意味着民主最终战胜了专制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

延平在《由守旧到革新》中写道:有关西方的事务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大体上称为夷务,在70年代和80年代称为洋务西学,在90年代就称为新学’”,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清政府民主制度建设不断发展

B. 中国人从鄙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 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D. 中国与西方关系由对抗到和解

 

查看答案

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A. 19世纪70年代

B. 19世纪80年代

C. 19世纪90年代

D. 20世纪20年代

 

查看答案

1877年,对西方持否定态度的刘锡鸿作为副使出使英国,抵达伦敦两个月后,他对英国政治评价道: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応(应)之事。据此分析,刘锡鸿

A. 肯定了英国政体中体现的民主和法治精神

B. 仍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和儒家价值观

C. 主张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进行全面批判

D. 从反对学习西方向支持学习西方制度转变

 

查看答案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出

A. 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B. 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

C.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