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
A. 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 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
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 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 “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
C. 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 “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清徐栋《牧令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A. 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B. 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
C. 县官是普通百姓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
D. 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武则天参与朝政和当上皇帝之后,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首先,扩大制举。缩短制举间隔,使“常举”制度化,变数年一次开科取士为每年一次。并扩大录取人数,增加制举科目,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其次,创立殿试。据史书记载,殿试是于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十四日,武则天亲自于洛城殿对贡士进行面试开始的。这次考试进行了数日,仕子云集,达上万人。第三,设武举科。女皇晚年,于文科殿试之外,又创办了武举,以选拔武艺精通、具有将帅才能的人。从此以后,宋、元、明、清四朝都开武科。第四,开创“南选”。唐初,边远的五岭及贵州一带,文化比较落后,武则天有意加以开发,对这些地区在人才的选拔上特别给予照顾。第五,创“密封卷”。即此后开科,必须糊上考生的姓名,监考官按答卷优劣定格录取,这就是最早的密封卷。
——《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上有哪些改革》
(1)根据材料,概述武则天科举改革各项措施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试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创新对封建统治的积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秦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记事本末》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有何不同?他们各是怎样做的?
(2)依据材料一、二,比较唐朝、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96年出版的《中国环行记》中,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评价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评价中国的科举制:“……(柏拉图若与科举同时代,科举制)这个方法柏拉图将会很感兴趣。”
——刘海峰《科举停废与文明冲突》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科举制令人钦佩的“突出特征”是什么?威尔·杜兰特认为柏拉图对科举制“将会很感兴趣”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二
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泰西(西方)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2)材料二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怎样的新式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式人才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项选官制度之所以盛行一千多年,原因就在于它留下合理的内核和竞争的精神……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形态变迁了,合乎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潮流即考试、竞争制度却长期被推行。……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代西方文官政体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科举制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张佳杰、丁凌华《华东政法大学学报·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3)科举制度留下的合理的内核是什么?你如何认识它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