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据载,春秋时楚武王自谓“我蛮夷也”,“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另有“公会戎于潜(山东曹县)”,“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等。这说明
A. 夷蛮戎狄与华夏族地域差异明显
B. 楚国是最早的少数民族混居国家
C. 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以山东为主
D. 中国境内民族融合现象出现较早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己。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徳。’”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
B. 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
C. 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
D. 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
近年考古发拥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公元前93/92年一前59年)墓,出土有两枚印章(见下图),还有数量惊人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以及大量竹簡、木牍。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印章沿用了秦统一文字的字体
B. 精美器皿大多出自田庄手工业
C. 竹简木牍可能记载有佛教经典
D. 王国侯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明朝科举曾采取分卷录取制度,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为55%、35%、10%。这反映出
A. 遴选优秀人才利国利民
B.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D. 科举选才公正公平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
A. 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 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
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 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 “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
C. 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 “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