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研究,唐代荐举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水乳交融,难分因果。而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出将...

据研究,唐代荐举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水乳交融,难分因果。而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出将入相是这一时代为官者的理想追求。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A. 士族垄断仕途

B. 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C. 选官方式多样

D. 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

 

C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可知,唐代的官员可以是举荐的,也有出身世家大族的,也有因军功而拜官的即所谓的“出将入相”。这说明这一时期官员选拔方式的多样性,所以应选C。A错误,科举制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B与史实、题意不符,D与题意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名师点睛】科举制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我们既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还要看到它的局限。 例题1: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 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A、B、C表述错误。 例题2: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 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解析:“河南尹田歆”“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说明地方是有选官权的,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选拔官员时主要由中正官按照家庭出身、才能、品德等综合品评,这与材料中的“孝廉”不符,故B项错误;“推举孝廉”反映了西汉开始的察举制,但是“贵戚……相命”又反映了权贵开始干涉控制察举制,客观上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查看答案

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该制度

A.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B.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

C.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         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

 

查看答案

《大明律》规定: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务要鞫问,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这一规定的出发点在于

A. 避免吏治腐败    B. 削弱宰相权力

C. 完善明朝法制    D. 抬高室帝权威

 

查看答案

古代经筵官对君主负有“辅导劝诫”的职责。元代“天下事……宰相不得言则台谏言之,台谏不敢言则经筵言之。”表明元代经筵官(  )

A. 比台谏和宰相的权力更大

B. 是君臣沟通的主渠道

C. 有利于避免帝王决策失误

D. 与宰相台谏相互牵制

 

查看答案

汉武帝时重用酷吏,对称霸一方、妨碍政令统一的地方豪强进行打击,下令把他们迁往关中,就近监视,以达到“内实京师,外销奸滑”“不诛而害除”的目的。汉武帝的这一措施旨在

A.为地方百姓除害            B.削弱封国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稳定地方秩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