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 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 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A 【解析】据题干中“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可以得出此地农业发展让位于手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进行描述,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描述了手工业发展的状况,与农业的商品化无关,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在当时,虽然手工业发达,但生产方式没有明显的变化,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紧扣两宋、明清时期江浙粮食供应情况的变化,结合经济结构的转型分析归纳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 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 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 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D. 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查看答案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度下,自耕农群体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下列哪一制度或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稳定自耕农群体

A. 井田制

B. 海禁政策

C. 初税亩

D. 均田制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帝王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神(社)和五谷神(稷)。“社稷”从字面来看是说土谷之神,但它反映了

①“社”和“稷”两者都是农业社会的根基

②我国古代以农立国

③我国古代君主对自然和农民的尊重

④社稷作为一个特指名词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法律观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保证变法得以全面贯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不待法令绳墨而无不正者,千万之一也。故圣人以千万治天下。故夫知者而后能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贤者而后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故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废俗而为之法。

——《商君书》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商鞅进步的法律观还表现在充分发挥的广泛社会功能,不断扩充法律内容,扩大法律调整的范围,将秦国社会生活全面纳入法制轨道,使社会成为有组织有序、结构严整的有机整体。

——刘树林《商鞅变法的历史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法律观。

(2)材料二中商鞅是如何推动法制实施的?概括其效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认识商鞅法律观的价值。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上的一个死结,西方外交要求平等,天朝体制讲究藩属,围绕着“跪与不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

乾隆时代(1793年)

礼部坚持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行跪拜礼,并擅改英国外交文书

咸丰时代(1860年)

指示决不见不行跪拜礼之夷人,否则“唯有与之决战”

同治时代(1873年)

英、法、俄、美等六国使节终于首次以平等礼仪觐见皇帝

 

1873年被称为大清朝“礼崩乐坏”元年:清延将觐见礼仪问题下放给大臣们商议。

翰林院编修吴大澄激烈反对外国使节用平等礼仪觐见同治皇帝,理由是破坏了祖宗旧制,会改变清朝的政体。

浙江道监察御史边宝泉激烈要求外国使节行跪拜礼仪,用中国臣子跪拜之礼要求外国使节是一种优待。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认为,国家正面临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朝廷礼制应随情势变通,既然已将西方诸国“许为敌国,自未便以属国之礼相待”。

——摘编自腾讯历史《转型中国1864-1949》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清末礼崩乐坏问题”自行拟定-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充分运用材料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解析准确,阐释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