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处是
A. 强调法治
B. 强调德行修养
C. 重视教育
D. 人性本善
先秦时某位思想家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 孔子
B. 墨子
C. 孟子
D. 韩非子
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A.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B. 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 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 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 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 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 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辑。……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该材料思想的核心来源于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