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
A. 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 B. 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
C. 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 D. 主张“中体西用”思想
据史料记载,明初政府每年仅从北方各省就征收棉布有一百几十万匹,以后逐渐增加。如弘治十五年仅山东地区棉布征收数额就达29.6万匹,到万历六年征收数额就增长到60万匹。七十年间整整翻了一番。这从侧面反映了明代
A. 手工业赋税负担沉重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 棉纺织业的不断发展 D. 北方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期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 ( )
A. 已经威胁到皇权 B. 有了一定的行政权
C. 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 D. 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 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 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 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 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在唐初,宰相有两类。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尚书省仆射为当然宰相,如果所设之职全部有人担任,共六人。此外,其他高级大臣、在战时偶尔还有突出的将领,也可能任特任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韦后当权的短暂时期,同时任职的宰相人数不少于17人。……713年玄宗总揽政务后人数又从四人进一步减到二人。唐朝宰相人数的这种变化是为了
A.有效处理政务 B.维护朝政稳定 C.削弱宰相权力 D.增加决策科学
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A. 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
B. 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
C. 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
D. 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