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工农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827.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1249.9亿元,增长51.1%,平均每年增长8.6%。工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270.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5.6亿元,增长98.3%,平均每年增长14.7%。这一规定
A. 解决了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B. 体现了经济发展急躁冒进的政策方针
C. 与当时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D. 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状况的愿望
1936年4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发出指示,要求尚未分配土地的地区,今后应执行不没收富农的财产,以及富农有与贫下中农分得同等土地之权的新策略。这一新策略
A. 放弃了土地革命的要求
B. 有利于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C. 适应了民族革命的需要
D. 有利于维护国共合作抗日局面
有学者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观点,下列组合对应正确的是
A. 发昌机器厂一农工商总局一《新青年》一中国共产党建立
B. 京师同文馆一轮船招商局—《新学伪经考》一同盟会成立
C. 金田起义一总理衙门一《钦定宪法大纲>—国民党一大召开
D. 大生纱厂一京张铁路局一《新民主主义论》一一届人大召开
吴剑杰《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中提到某事件“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常轨,且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是在激进的政治浪漫主义支配下人为选择的结果,因而造成中国现代化的一次又一次的严重挫折,有人将其称为‘中国现代化的超前和失序’,并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调理,遂使矛盾愈积愈深,终于演化成一次又一次的激进运动,结果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中国的现代化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困境。’”该事件指的是
A. 洋务运动
B. 清末新政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A. 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
B. 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
C. 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
D.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盛宣怀在其所拟《电报局招商章程》中说:“中国兴造电线,固以传通军报为笫—要务,而其本則尤在厚利商民力图久计。”根据材料推断,盛宜怀认为应如何发展近代电讯亊业
A. 引进西方电讯技术
B. 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
C. 结合商业化运转推动发展
D. 提高电讯行业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