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

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

A. 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

B. 承认私立教育的合法性

C. 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

D. 堵塞了门阀入仕的途径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中国唐代的科举制的两种生源:生徒和乡贡。这两种生源代表了国家教育和私立教育,他们能够参加科举说明了政府对他们的认可,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C选项说法错误,这是关陇门阀依旧把持着选官用官的主动性;D选项说法错误,科举制有利于选官的公平。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名师点睛】关陇集团是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周围的门阀军事集团的总称,当时为了保障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的安全,在沿边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六个军镇,合称六镇(武川镇就是其中之一)。这批军事贵族以武川镇军人为班底,定居关中,胡汉杂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史学界对它有一个固定的说法,叫做"关陇贵族集团"。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这个集团,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是柱国,而隋朝的始祖是大将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C.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查看答案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由此可见,“推恩令”有效地解决了封国问题的原因是

A. 王国从此受汉郡管辖

B. 西汉从此不再有王国

C. 王国嫡长子没有领地

D. 列侯数多则王国力弱

 

查看答案

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

A. 明亲疏的家族追求

B. 辨等级的阶级理论

C. 重家庭的人伦观念

D. 别长幼的宗法意识

 

查看答案

西欧中世纪,“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众多大领主分封的中小贵族可能会不接受最高王权的管辖。类似的情形,在我国西周时期

A. 可能出现,周天子通过层层分封间接控制天下

B. 可能出现,地方百姓只服从自己宗族长的管理

C. 不可能出现,周天子对臣属具有绝对的控制权

D. 不可能出现,周天子与臣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段独白

材料三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以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

(2)材料二所反映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材料三中对“人”的认识有何新的发展?

材料四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

——卢梭

(3)概括材料四中卢梭的主张。这些主张对欧洲政治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