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养老”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据《礼...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养老”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王杖诏书》中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朝廷赐给手杖。凭此杖,老人可享受600.石俸禄的官吏待遇。同时在乡里设三老,选地方年长且德高望重者任职,负责教化地方,解决民间纠纷。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同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对于年过百岁者,“照例给予建坊银,赠‘升平人瑞’匾额”。

——摘编自刘松林《古代中国的养老制度》

材料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源于德国。德国俾斯麦时期,分别于1883年、1884年、1889年颁布了疾病、工伤、老龄和伤残三项法案,建立了三项保险制度。这一立法颁布后,很快被其它国家纷纷效仿。西方各国的养老保险,既有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有企业实施的保险,以及个人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覆盖了95%的工薪阶层。英国在二战后实施了全民保障、全面保障。英国居民个人一生中都要与社会保障制度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国家强制所有在毕业离校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公民参加养老保险。

——摘编自赵书博《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及借鉴》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和西方养老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养老制度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价值。

 

(1)特点:中国古代: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与儒家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突出政治宣传功能;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制度。 西方:用法律的形式颁布;覆盖面比较宽广;形式多样;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社会保障功能凸显。 (2)背景:中国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政治宣传和道德教化的需要;老人群体自身的优势。 西方:工业革命的进行;保护劳工权益的社会思潮的出现;国家政府的推动;代议制度逐步完善。 共同价值: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今天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解析】试题分析:(1)本问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和西方养老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关于中国古代的特点,紧扣材料一信息“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看重要的地位”、“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同时在乡里设三老,选地方年长且德高望重者任职,负责教化地方”等,分析、认知,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地位重要、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与儒家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突出政治宣传功能、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制度等;关于西方的特点,紧扣材料二信息“三项法案”、“有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有企业实施的保险,以及个人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国家强制所有在毕业离校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公民参加养老保险”等,分析、认知,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用法律的形式颁布、覆盖面比较宽广、参与主体多元、有一定的强制性等。 (2)本问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和西方养老制度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共同价值,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社会背景及共同价值”要求,避免答非所问和作答不完整。关于第一小问“社会背景”,紧扣两则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展开分析、认知。关于中国,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政治宣传和道德教化的需要等。关于西方,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国家政府的推动、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等。关于第二小问“共同价值”,围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等维度展开, 考点:养老制度·中国古代养老制度·概况;养老制度·西方养老制度·概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5年,孙中山在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具体解释为: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行民族的独立自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十二条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权。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适宜于关税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犯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重要条约。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孙中山的解释蕴含了什么思想?依据这种思想,孙中山在领导辛亥革命时,取得的最突出成果是什么?

(2)材料二中强调“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具有什么进步意义?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力图在中国实行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

(3)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对列强态度的变化。孙中山在1924年为推动民主革命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查看答案

1982年9月的中共十二大至1987年的十三大,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的五年,通过这五年的探索。我们在理论、路线和政策上竖起一面旗帜,取得两大突破。这“两大突破”与中共十三大相关的是

A. 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B. 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 突破了党内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D. 进一步确立了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查看答案

《金史》有这样的记载:“船中有贲火炮名‘震天雷’者,连发之,炮火明。”“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之外。”这段话主要说明

A. 金人喜欢打仗、玩炮竹、放鞭炮

B. 宋金时期,火药已较为普遍地运用在军事上

C. 除金人外,其他地方还不知道火器

D. 火药和火器的发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查看答案

据学者考证,汉代已可种植反季节蔬菜,但当时有人认为这种做法违反自然规律,会导致灾异。这种看法的理论根源在于

A. 勤俭节约

B. 天人感应

C. 重农抑商

D. 格物致知

 

查看答案

彼特拉克说“我恨自己因为我仍然赞赏尘世之物。我早该从非基督教哲学家那里了解到除了灵魂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赞赏。对伟大的灵魂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伟大的。”据此可以得出

A. 彼特拉克强调重视人本身

B. 彼特拉克否定了人以外的事物

C. 人文主义者感到人的渺小

D.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存在冲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