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 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A. 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 执行传统的抚夷政策
C. 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 近代中国主权意识淡薄
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大国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马克思的评论( )
A对陈腐的天朝帝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强烈谴责了现代社会的代表英国政府
C指出清朝因被排斥而孤立无依的事实 D深刻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本质原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战爆发后,欧亚交通梗阻,纯碱奇缺,独霸我国碱业的英国卜内门公司囤积居奇,致使上海、天津等地的一些食品业和用碱工业由于买不到纯碱而被迫停产倒闭。1917年,吴次伯等人试验制碱成功,经人介绍与范旭东商谈办厂事宜。然而卜内门公司百般刁难,吴次伯中途背信弃义,英国汇丰银行又要挟財政部将用盐制碱特权给予英商。面对严峻的形势,范旭东北上招股,担负起办厂重任,1918年11月,永利制碱公司在天津成立,范旭东被推选为总经理。
——摘选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外国资本家封锁关键技术,改进生产设备又缺乏资金,股东紛纷退出,使永利陷入了困境。为了摆脱困境,范旭东在1921年以高薪聘请了留美化工专家候德榜,经过多年研究,终于解决了大规模制碱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使得永利于1924年8月开工生产。1926年6月,永利终于生产出纯净洁白的合格碱,范旭东给产品取名永利纯碱,以区别于“洋碱”。8月,在美国费城举行的博览会上,永利纯碱荣膺金质奖。从1927年到1937年,永利的纯碱年产量翻了三番多,“红三角”牌纯碱远销日本、印度、东南亚一带。范旭东说:“中国如其没有一班人,肯沉下心来:不趁热,不惮烦,不为当世功名富贵所惑,至心皈命为中国创造新的学术技艺,中国决产不出新的生命来。”
——摘自吴晓波《改变“食土民族”的商之大者:范旭东》《经济观察报》2011.9.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槪括范旭东创办永利碱厂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范旭东的实业活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发人深省的教训是,即使没有人愿意或想要战争,战争仍有可能爆发。英国、法国以及后来参战的美国都坚信,“普鲁士军国主义”是橄榄枝上的肿瘤。而德国人相信,他们嫉妒的邻居们阴谋包围并摧毁一个国家,而这个国家唯一的罪责是经济上获得成功,然后,也出现这样的理论:资本主义制度远非和平的力量,正是它策动了战争。因为战争有利可图或者是因为存在着对市场和原材料的战争。……在保卫国家方面,人们越来越有更大的利害关系。这是民主化和财富增加的必然结果。尽管结果往往是不完美和不平等的,但是大多数市民都有意愿保卫自己参加其中的政治团体。1914年证明,当他们想到自己的国家正遭到攻击时,整个欧洲所有国家的群众和阶层都非常激进爱国……欧洲的人们用狂喜而不是悲伤来迎接战争,这一事实在最后的分析中要比所有的外交细节都能更深入地解释战争的到来。
——摘编丹尼斯•舍尔曼著《西方文明史读本》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提出的导致“战争”爆发的照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战争”给予我们的历史启示。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1206年蒙古国建立前后,蒙古族医与巫的界限尚不很清楚,故卫生保健制度也是比较原始,蒙古国建立后,医事制度逐渐引起统治者的重视,特别是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对医疗保健提出迫切要求。忽必烈为了提高医生医疗水平,淘汰不合格医生,于1272年正式建立“医学提举司”,专门负责太医以及各级医学人才的考校,并负责校勘医藉指导各路医学及辨别药材等。1282年,又正式建立了为太子保健服务的“典医监”等机构。1288年还在地方设立了“官医提举司”,管理医户差役词讼等事务。1292年,于广惠司下建立“回回药物院”,职别从五品,专门管理回回药事,使阿拉伯医学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1294年又建立掌医监及广济提举司,管理修合药饵,以施贫民。至此,元代的医事制度,已基本形成,并有较完整的医疗保健制度。
——摘选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忽必烈医疗保健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忽必烈医疗保健改革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进一步看,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更像是“两条线”:在一条线上人们努力地追求制度的变革;而在另一条线上人们在不断地折腾“文化”,不断地在“西化”与“反西化”之间反复
——摘自秦晖《“西化”“反西化”还是“现代化——太平天国、义和团与辛亥革命的比较》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三阶段”或者“两条线”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