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
A. 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
B. 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
C. 重视对百姓信仰的管理
D. 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现念
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687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年一705年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祎之辩驳道:“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王本立回报武则天,刘祎之即被赐死于家。据此推断( )
A.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B.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
C.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D.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
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
A. 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 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C. 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
D. 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下列言论不符合中国皇帝制度的是
A.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 “法令出一”
C. “别黑白而定一尊”
D.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该体制自秦朝创立,纵贯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单线垂直的独立管理体系,与政府行政机构分离,从而确保了体制下各级机构权力的独立运作,上下一体,机构官员高效行权。”该体制是
A.宗法分封体制
B.“丞相”体制
C.监察体制
D.科举选官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