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11月,应清政府约束留日学生政治活动的要求,日本政府颁布“取缔规则”。此举引发了中国留学生的罢课退学风潮,迫使日本当局暂停实施“规则”。这一事件( )
A. 加剧中日外交冲突 B. 促成同盟会的成立
C. 推动革命思想传 D. 引发抗日救亡思潮
据记载,中国在19世纪逐渐发展扩大的对外贸易中,大多数年份占据着进出口贸易货值的绝大多数,出口的是茶叶,进口的是鸦片。这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的世界贸易模式中
A. 中国成为列强主要原材料产地 B. 欧洲国家加强了工业品倾销
C. 毒品是正常贸易中的大宗货物 D. 地区特产贸易仍占优势地位
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品产品下降的幅度约有四分之三,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这反映了
A. 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 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C. 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D. 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下表为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单位:%)统计表。
| 中国 北部 | 中国 西部 | 长江 上游 | 长江 中游 | 长江 下游 | 东南 沿海 | 两广 地区 | 云贵 地区 | 整体 |
1843年 | 4.2 | 4.9 | 4.1 | 4.5 | 7.4 | 5.8 | 7.0 | 4.0 | 5.1 |
1893年 | 4.8 | 5.4 | 4.7 | 5.2 | 10.6 | 6.4 | 8.7 | 4.5 | 6.0 |
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A. 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整体上发展较快 B.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化比率最高
C. 城市化主因是通商口岸的商品经济发展 D. 手工工场的兴办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
A. 民族独立富强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工业化的实现 D. 实现民主政治
顺治末年,和硕安亲王岳乐提出:“连年轮差御史,贪官未见止息,民困未见全苏,盗贼未见消弭,地方未见安堵,往返迎送,糜费徒多,建议除在京各差应留外,在外各差,应行停止,其巡按事务,归并巡抚。”后来清廷接受此建议,废除沿自明朝的巡按御史,将中央监察地方的权利交给总督、巡抚。这一措施
A. 使封疆大吏成为专职监察官员
B. 意在缓解吏治腐败引发的社会矛盾
C.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 反映了地方行政与监察权利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