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A. 改革动摇贵族...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A. 改革动摇贵族世袭特权,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了“黄金时代”

B. 实行系列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C. 颁布了《十二铜表法》,保护了平民利益

D. 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伯利克里改革;B项是梭伦改革;C项是古罗马;D项是克里斯提尼改革。所以答案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代的经济政策不包括:

A. 工商皆本

B. 闭关锁国

C. 重农抑商

D. 盐铁官营

 

查看答案

据《秦律·置吏率》记载,秦朝时国家任免官史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这反映了

A. 官僚政治具有一定灵活性

B. 当时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

C. 皇权专制统治具有随意性

D. 国家官史的腐败现象严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创设了刺史制度,分全国为十三部,每部派一名刺史,周行郡国,代表中央负监察之责。这种监察权包括“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督察郡国守相、强宗豪右为宗旨。刺史部就是监察区,一个刺史部包括若干郡国。

——摘自樊树志著《国史概要》

材料二西汉武帝时开始置司隶校尉,东汉复置司隶校尉,并扩大职权。司隶校尉不仅内察京师百官,并领一州,权力很大,封侯、外戚、三公以下,不论尊卑,无所不纠。东汉全国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秩六百石,其职权在西汉的基础上,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也转归刺史。到东汉中后期,刺史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洪武十年(1377)明太祖诏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名为巡按御史。洪熙元年(1425)又定巡按以八月出巡,“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权力很大,管辖的范围也很广。洪武时,为巡察风纪和处理地方突发事件,派遣亲信、重臣带宪衔出巡,谓之巡抚。永乐以后,由临时差遣向专设过渡,成为固定官职,并逐步演变为地方军政长官,其以监察为主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

宣德十年(1435)罢交阯道,始定为十三道(按当时的行政区划设),置按察司,设按察使分别掌管地方监察事务。在地方上,提刑按察司为省级执法机构,同时朝廷派出的各道监察御史、巡按御史等都要参与地方要案的审理,违枉者,御史、按察司纠劾。十三道监察御史不仅监察地方,而且还协管两京、两直隶各行政机构,稽察在京大小衙门的各类档案文件,监控范围涉及一切政务。外官(即地方官)三年一次进京朝觐,由巡按御史及按察司综合考察其为政功过,以定黜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明两代监察制度有何相似之处?

(2)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汉、明两代为例,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断,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1)据材料一,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各有什么表现?分别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门下,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帐;门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板位,流外考较,诸司附奏挟名而已。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莅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3)结合明清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4)材料二、三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趋势?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下列选项体现世家大族特权的是

A. 分封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