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某国一次革命后采用的政治形式,有学者拟订了以下研究提纲,据此判断,这个国家应该是
(1)一个联邦,一个由选举产生的总统
(2)以一部成文宪法作为政府的基础和对政府的牵制
(3)权力制衡制度
(4)立法者的选举在人口比例的基础上产生——若干人中选出代表一名
A. 英国
B. 德国
C. 美国
D. 法国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是“无知”“好战”;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
B. 随着中美关系改善,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加深
C.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D.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力在增强
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冷静而现实地写道:“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一种零和游戏(一方的收益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材料表明
A. 美国已丧失了经济大国的地位
B.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 中国是美国主要的竞争对手
D. 美国应该承认中国的地位
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 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有学者认为,分封制在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孕育,夏、商二代开始形成和发展,西周渐趋完备,是一种“邦联”式的国家结构形式。该学者强调了分封制的哪一特点
A. 集权性
B. 分权性
C. 松散性
D. 落后性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A. 改革动摇贵族世袭特权,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了“黄金时代”
B. 实行系列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C. 颁布了《十二铜表法》,保护了平民利益
D. 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