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
A. 始终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
B. 长期战争导致经济衰落
C. 国家的经济集权日益加强
D. 土地兼并加剧社会动荡
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A. 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 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C. 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D. 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提出一个疑问:“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他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下列最能支撑这一“研究结论”的史实是
A. 战国时期私商大量出现
B. 宋代商业突破市坊限制
C.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 明清商帮的兴起和发展
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 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 B. “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C. “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 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明中后期,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这表明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日渐废弛
B. 经济区域性分工日益加强
C.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 工商业发展导致农业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