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 政府积极推行重政策
C.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1927—1936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如最大的民族资本荣氏申新厂纱锭数和布机台数,在这十年间增长300%和281%,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搪瓷工业都有较大的发展。促进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
①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政局相对稳定
②国民政府的推动、支持
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
④爱国实业家的努力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宋代徽人有家规:“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这表明当时
A. 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B. 徽州地区的商业发达
C. 血缘关系是徽商集团纽带
D. 重农抑商观念已经被打破
据陈顾远《中国婚姻史》考证:“明洪武元年,令庶民嫁娶悉依《朱子家礼》,凡男十六岁、女十四岁以上并听婚娶。还要求同里民户互相资助,以保证男女及时完婚”。明朝这样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 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
B. 维护传统的思想
C. 保证农业人口的增长
D. 保障封建经济基础
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如下图造型和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A. 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 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C. 瓷器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外销商品
D. 清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的政策
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有所改变
B. 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C. 农业是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
D. 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