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的长期...

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人们对皇帝敬仰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而是企图用一个“明君”代替“暴君”。开始对这种意识提出质疑的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黄宗羲

D. 李贽

 

C 【解析】材料旨在表述农民没有意识到君主专制的危害,只是寄希望于一个好皇帝来拯救众生。明清时期黄宗羲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思想家,对“这种意识”提出了质疑,C正确;董仲舒、朱熹的思想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李贽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排除A、B、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禁书,泛指执政者或宗教领袖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或信众的信仰,禁止于己不利的书籍传播。他们往往采取强烈的排他行为,例如焚书或追杀原作者。《焚书》《明夷待访录》被列为禁书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

A. 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 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 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查看答案

李贽曾说自己“为县令博士,即与县令、提学触,为太学博士,即与祭酒、司法触”。主要反映的是李贽

A. 博学多才引起了各级官僚的妒忌

B. 对正统思想的挑战导致了统治阶级不满

C. 从县令博士做到太学博士,仕途辉煌

D. 与各级官吏接触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查看答案

(2017·广东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二联考)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A. 圣人托梦

B. 内心自省

C. 行万里路

D. 读万卷书

 

查看答案

王阳明《传习录》载:“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由此判断,王阳明主张

①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②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

③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④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2017·江苏泰州高二期末)蒋传光在《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中指出: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由此可见宋明理学

①以“礼”为核心,构建新儒学体系

②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

③通过强化伦理道德来巩固统治

④使儒学上升为正统思想、官方哲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