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入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A. 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 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C. 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D. 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1876年,有上海人向《格致汇编》杂志社反映:“本处出卖之牛乳常有加水谋利之弊,因牛乳华人原用以为补养之物,现余所食者得其补力甚少。”此人询问:“西国有法能査出牛乳中所加水数否?”杂志社答复:西方一是“用浮表”,二是“试其乳所分出之乳油”。这折射出
A. 政府注重对公共卫生监管
B. 国人道德素质有所滑坡
C. 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D. 中国媒体注重科学研究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
A.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
B. 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
C. 新文化运动己经深入社会的下层
D. 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
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 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 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 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 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其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盖独有所见,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这里的“先生”是
A. 林则徐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陈独秀
英国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第三幕第二场台词:“我们这次(审判)要尽力避免暴虑,因为我们己经按照法律的程序公开进行,有罪无罪,总可以见个分晓。……同一的太阳照若他的宫殿,也不曾避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这些台词反映当时英国社会
A. 普遍认可法律精神价值
B. 限制王权成为大众意识
C. 法治己经取代了人治
D. 呼吁司法应公正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