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元明以前,朝延常挑选德高望重的老人封为“三老五更”,并举行尊老养老大礼,皇帝要亲...

元明以前,朝延常挑选德高望重的老人封为“三老五更”,并举行尊老养老大礼,皇帝要亲自跪拜执爵进酒。元明以后已无此礼,清乾隆皇帝曾意图恢复,然而被大臣以无人敢受此礼为由劝止。这表明(  )

A. 中国具有尊老养老的传统    B. 君尊臣卑观念不断发展

C. 帝王重视以忠孝教化百姓    D. 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 【解析】被“大臣”以无人敢受此礼为由劝止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大臣是卑的,君主是尊的,即君尊臣卑观念不断发展导致了材料所属现象,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尊老养老而是强调君尊臣卑,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教化百姓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君尊臣卑观念不断发展也就说明儒学主流地位并未受到冲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问的本质在于君尊臣卑观念的存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学者统计,从南北朝到元末的近千年中,东南地区有记载的虎患仅6起;到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虎患记载则多达514起,几乎平均每年发生一次。这反映了明清时期东南地区

A. 人口增长与耕地矛盾突出

B. 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C. 已逐步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 文化教育水平提高

 

查看答案

东汉光武帝裁并了四百多县,裁撤内地郡国的都尉,取消郡国每年征兵和演习的都试,地方兵解甲归田。此举意在(  )

A. 防止地方豪强割据作乱    B. 减轻政府财政开支压力

C. 应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 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查看答案

古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载:“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这种思想在古代社会被广为接受。由此可知,古人认为(  )

A. 中医理论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B. 人具有超越自然的主体地位

C. 要掌握自然规律从而征服自然    D. 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查看答案

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

A. 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 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 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 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二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原因。观察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19世纪后期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结合所学,说明英国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地位。

(2)2001年,中国正式加人世贸组织,各国纷纷加人世贸组织部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什么趋势?对于这一趋势,有的国家表示欢迎,有的国家表示反对。你同意哪种观点,请列举出至少两条理由。

【答案】1)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西欧兴起黄金热;《马可波罗游记》刺激西欧人去东方寻找黄金;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原因: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2)全球化趋势。

欢迎: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长远看,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反对:经济全球化被发达国家操纵,导致贫富差距拉大,自然环境破坏;使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性增大;发展中国家底子薄,技术力量弱,在全球化浪潮中处于劣势。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原因需要全面的解释,既要回答出经济因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又要回答出社会因素(寻金热),同时还要答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之间的商路的社会现实。首先一定要明确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指的是世界工厂的地位,而从“19世纪后期”这个时间来看英国取得这样的地位主要回答出“工业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即可。

(2)“世贸组织”本身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所以各国纷纷加人世贸组织部体现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肯定就是经济全球化。最后一问实际是考查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国家表示欢迎”就要列举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国家表示反对”就要列举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因为经济全球化自身就是一把双刃剑。

【题型】连线题
【适用】一般
【标题】2015-2016学年湖北省仙桃市汉江高中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人口移动是历史上十分常见的现象,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英国1751—1851人口变化表

年份

年均增长率(%)

总人口

城市人口

农村人口

1751—1801

0.89

2.17

0.52

1801—1851

1.88

4.42

0.67

 

 

材料三1978—1988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例,1982-1987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26%。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迁移尚不多见。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

1990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

1982年,规模最大的10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年上升为17.04%。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1)指出材料中“人口移动理论”中所列的两种移民方式。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结合15—18世纪的世界历史,分析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及影响。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人口及人口移动的情况及原因。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口移动的状况予以述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