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鸦片战争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买办”被视为洋商之奴,唯知奔走奉命,为世人所不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买办”却成为许多留学生和下台的外交官员的首选职业,连不少政界名流都争相与他们交往。这一现象突出反映了
A.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B. 买办在中外贸易中的作用增强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 经济发展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重要环节。由于日本自身力量严重不足,加之复杂的国际环境,日本选择“替代方案”没有灭亡中国,却达到了侵华目标。“替代方案”是指
A. 取消清王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
B. 强迫清政府割地赔款
C. 与西方列强共同掀起瓜分狂潮
D. 与西方列强共同统治朝鲜
“务须进入中华帝国的北方口岸和首都,马嘎尔尼那时的岁月已经远去,如今要与天子本人,而不是地方代表,要在朝廷宫中,而不是在总督府等衙门,继续商谈已从帝国南部或中部重镇开始的关系。”西方列强的这些强烈愿望最早实现于
A. 中英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 沉重地打击了淸政府统治
B. 不能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
C.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 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
A. 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 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C. 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
D.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
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容克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 德意志帝国确立了君主专制政体
B. 德意志帝国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C. 新的政治体制符合德意志的国情
D. 德意志帝国成为一个邦联制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