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鸦片战争后十多年间,以“夷”指外国人,每每可见可闻于朝堂内外,《天津条约》规定,...

鸦片战争后十多年间,以“夷”指外国人,每每可见可闻于朝堂内外,《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国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一变化反映清政府

A. 外交观念发生改变

B. 已沦落为洋人的朝廷

C. 逐步实施平等外交

D. 开始向西方学习法律

 

A 【解析】清政府蔑称外国人为“夷”,是“天朝上国”心态的反映,《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不得用“夷”字,说明“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外交观念发生改变,故A项正确;《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说清政府当时“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明显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不得用“夷”字,与向西方学习法律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题眼是“不得提书‘夷’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

A. 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

B. 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

C. 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

D. 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

 

查看答案

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材料意在说明

A. 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

B. 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C. 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

D. 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

 

查看答案

《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

A. 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B. 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C. 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 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

 

查看答案

明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人多从事于纺织业。这种现象促进了

A. 区域分工加强

B. 农业迅速发展

C. 南方超越北方

D. 商品经济发展

 

查看答案

明朝初年政府“命在京兵马指挥司并管市司,每三日一次,校勘街市斛斗、秤尺,稽考牙侩(中间商)姓名,时其物价”。此举意在

A. 垄断城市商业贸易

B. 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C. 维护市场公平交易

D. 征税补充军费开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