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治外法权是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之一,而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以夷制...

治外法权是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之一,而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形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A. 列强意图加强控制中国

B.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 中西方法律观念的差异

D. 国人普遍缺乏国家主权的观念

 

D 【解析】司法主权是国家五大主权之一,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治外法权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破坏。由材料“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可见国人普遍缺乏国家主权的观念,故选D。材料体现不出列强意图加强控制中国,故选A;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中西方法律观念的差异的信息,排除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鸦片战争后十多年间,以“夷”指外国人,每每可见可闻于朝堂内外,《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国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一变化反映清政府

A. 外交观念发生改变

B. 已沦落为洋人的朝廷

C. 逐步实施平等外交

D. 开始向西方学习法律

 

查看答案

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

A. 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

B. 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

C. 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

D. 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

 

查看答案

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材料意在说明

A. 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

B. 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C. 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

D. 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

 

查看答案

《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

A. 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B. 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C. 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 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

 

查看答案

明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人多从事于纺织业。这种现象促进了

A. 区域分工加强

B. 农业迅速发展

C. 南方超越北方

D. 商品经济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