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是毛泽东的诗词,写于1928年秋。据此推断该诗词是

A. 《沁园春·长沙》

B. 《清平乐·六盘山》

C. 《西江月·井冈山》

D. 《忆秦娥·娄山关》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通过这首词对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从容不迫,以不变应万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战略战术的思想,排除ABD,所以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认为,南京国民政府“依旧是一种头重脚轻、政权与其被治之民上下脱节的统治结构。其统治模式依旧是以城市为中心,中央和各地军政官僚机构依靠县以下的地方绅士地主阶层,来实现对广大农村基层社会的征缴与治理的模式。”这主要说明国民政府

A. 具有弱势独裁性质

B. 缺乏群众基础

C. 内部派系斗争复杂

D. 统治不合法理

 

查看答案

1929年末,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来华访问时指出:“在相互对立的政府、党派、军阀的争夺中,最终获胜的那一方并非因为用武力取得了统一,而是因为赋予了人民其内心深处最想要得到的那些东西。”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国民革命军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B. 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

C. 抗日军民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

D.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兵操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也是中国近代体育的先声。19世纪中叶,清政府的新军改用洋枪洋炮,并聘请洋人充任兵操教练训练军队。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学校体操以兵操为主。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认为,体育就是“军国民教育”,学校体操课应以兵操为主。一战结束后,实行军国民教育的德国战败,人们感到军国民主义教育没有前途;五四运动中,学校以兵操为主的体育课受到进步人士的谴责,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都自行废止兵操;1922年北洋政府依照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主干的全国教育联合会制定的草案,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正式把兵操课改成体育课。从此,学校体育中兵操被废止,代之以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学校体育朝着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方志远《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的兵操训练在一战前后各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兵操变革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市东城区部分地区地名演变情况

明清时明

清末民初

建国初期

文革时期

新时期

王府大街

莫瑾循

①大街

王府井大街

人民路

王府井商业步行街

江米巷

Legationstreet(使馆街)

东交民巷

反帝路

东交民巷

台基厂二条胡同

俱乐部路

台基厂二条

永革路二条

台基厂二条

 

EastMarket(东市场)②

东单菜市场

东单菜市场

东方新天地商场③

 

注: ①英国人,《泰晤士报》驻华记者,长期担任北洋政府政治顾问。②1917年由法国人建立,有大量外国商品销售,是当时京城少有的“高档购物中心”。③21世纪初合资兴办的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商业建筑群之一。

以“近现代历史发展与地名变化”为主题,对表中所体现的一个或多个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早期在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新文化,是一种有科学含金量的理性文化,它接通古今,使新文化有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根基。这种文化在当时欧洲是最为先进的,为欧洲向近代文明和强势文明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朱孝远《人文主义者的政治使命和文化》

材料二:世人皆欲杀,法国一卢梭。民约开新篇,君威扫旧骄。力填平等路,血灌自由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

——蒋智《卢梭》

材料三:这是一场自觉地把个人从传统力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运动。它是一场理性对传统、自由对权威、张扬生命和人的价值对压制生命和人的价值的运动。这场肇始于1917年,有时亦被称为“新文化运动”、“新思想运动”、“新浪潮”的新运动,引起了中国青年一代的共鸣,被看成是预示着并指向一个古老民族和古老文明的新生的运动。

——胡适1933年在芝加哥大学的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新文化”的特点,并分析这种“新文化”是如何为欧洲“向近代文明和强势文明的过渡”奠定基础的?

(2)材料二赞颂了卢梭的哪些思想?并简要分析这些思想与“全球革命潮”的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这场“古老文明的新生的运动”为什么会引起“中国青年一代的共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