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一一选修1: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材料1906年预备立宪开始两个月后,清廷...

【历史一一选修1: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材料1906年预备立宪开始两个月后,清廷颁布中央官制改革方案,规定“刑部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晚清司法改革由此开始。大理院效仿西方,是近代意义上的最高法院,时人称其为三权分立之肇端。“改寺为院”的理由十分牵强——出洋考察的大臣们认为大理院名称更接近西方和日本的“大审院”,操作更为简单易行,实际上是地位较低的大理寺改为最高法院,可減少对皇权的制约,实现清政府大权统于朝廷的改革目标。法部与大理院分权后,一切司法事权全归以往参与陪审、复核死刑的大理院掌握,昔日大权在握的刑部竟成“闲曹”,于是部院相争,改革遭遇重重阻力。正是由于清廷“大权统于朝廷”的内在需求,导致其官制改革方案,对于司法机构的改革路径,设计并不合理——为了以行政掌管控司法,将位高权重、实质具有最高法院功能的刑部改设为最高司法行政机构,而将位卑权轻、并无最高司法审判权力的大理寺改为最高司法审判机构,仍然压低其品秩,以便控制。这种角色错位,导致大理院与法部之间龃龉不断,据理力争的大理院与负隅顽抗的法部,陷入激烈冲突的漩涡,严重影响了司法改革的进程。同时,这种改革路径,致使最高司法审判机构出身卑微,一开始就低人一等,位居行政机构之下,为司法独立埋下了观念障碍。

—摘编自韩涛《晚清官制改革中的“改寺为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司法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影响。

 

(1)特点:效仿西方;维护皇权;部院分权;司法机构改革设计不合理。 背景:西方司法制度传入;淸政府统治危机;淸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民族危机;传统司法制度影响。 (2)影响:客观推动司法近代化;为司法独立埋下了观念障碍;延缓了司法改革进程;加剧政治混乱。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进行归纳即可。据材料“‘参酌各国法律’,‘务期中外通行’”可得出中西结合;据材料“对《大清律例》进行了全面改造,改造成果主要体现在《大清现行刑律》……还制订了《民事诉讼律草案》等一系列法典”可得出司法改革全面、成果显著;据材料“将刑部改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工作;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专掌审判”可得出司法初步独立;同时清政府主动进行司法改革,适应了时代发展。根据材料“其专断、不公、野蛮也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可得出传统封建司法制度的弊端;根据材料“参酌各国法律”可得出西方近代法治思想的传入;根据材料时间“1902年至1911年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内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国际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同时1905年清末新政的实行起了推动作用。 (2)可以从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秩序、法律发展以及外国法治思想的传入角度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法国大革命是“罗马时期以来欧洲最重要的一次历史事件”。它不是地区性的事件,其影响所及,不仅在于法国人民,且在于欧洲及全世界。法国大革命的一些原则在十九世纪甚至更后的时期支配了欧洲的政治。

当法国大革命开启了一个政治新时代的时候,另一场革命正在改变欧洲大陆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就是工业革命。它不像法国大革命那样波澜壮阔,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它只是温和的改良运动。但从长远来着,它的势头迅猛,带来了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就其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和意义来讲,恐怕只有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大发展能与之相提并论。

一一据【美】约翰•巴克勒《西方社会史》等

解读材料,围绕“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事件”提炼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午战争的惨败使清政府认识到教育不兴与国力日衰的关系,开始注重国民教育的发展。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学务纲要》提出“初等小学堂为养正始基,各国均认为义务教育。东西各国政令凡小儿及就学之年而不入小学者,罪其父母,名为强迫教育”。在学费方面“此项学堂,国家不收学费,以示国民教育,国家认为义务之本意”。此后各地普遍设蒙小学堂,推行义务教育。1906年学部咨行各省推行义务教育并颁行《强迫教育章程》,名为强迫但实施的弹性较大。1911年学部召开中央教育会议,决议《试办义务教育章程》,规定义务教育的年限为4年,并提出国库补助义务教育经费的办法。可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这个章程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材料二日本政府将发展国民教育作为使国家兴盛的首要措施。1871年明治政府组建学制调查研究委员会草拟《学制》,1886年明治政府以敕令的形式颁布《小学校令》,推行4年制义务教育,家长依据规定支付儿童的学费。此后日本学龄儿童的入学率有较大地提升,特别是女子教育。1899年10月明治政府颁行《小学教育费国库补助法》,对小学教育费进行补助。1900年《小学校令》将义务教育年限统一为4年并免去了小学学费,从法律上实现了免费的义务教育。到1907年《小学校令》颁行的时候,义务教育的年限被延长至6年。得力的政策使这一阶段义务教育的就学率有较大提升,到1911年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的就学率达到98.2%。为适应义务教育规模扩大后的师资需求,明治政府从扩大师范教育规模;增加法制和实业教育的内容;对师范教育进行部分升级;确立新的师范教育体制四方面改革扩充师范教育,为义务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一一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梁雯娟《淸末新政与明治维新时期普及义务教育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和二,比较中日两国义务教育的异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义务教育改革夭折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百年忧患,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当时的中华文化体系不能提供现成的现代化方案,我们必须从外来文化体系中去寻找。从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也曾向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但均未成功;而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使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这就以实践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相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葆活力。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了中华文化体系有吸收、融合并消化异质文化中合理成分的机制,也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摘编自曾加荣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二战以来,联合国及其相关组织与机构所确定的规范、原则、制度己经日益成为衡量世界各国政府以及国际行为主体的政策与行为的合法性依据。其主要原因在于

A. 联合国是世界影响力最大国际组织

B. 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关系制度化

C. 世界经济形成多极化的国际格局

D. 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查看答案

某学者认为: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大倒退,这一现点的依据是这两个事件

A. 导致欧洲和世界走向分裂

B. 直接导致冷战的开始

C. 增强了世界战争的威胁

D. 导致世界经济的衰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