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概括丞相的地位并分析其弊端。

(2)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成熟,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1)地位:辅佐君主,位高权重。弊端: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易造成政局动荡。 (2)分工明确,效率提高;三省相互牵制,避免了权臣专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和三省六部制。丞相的地位和弊端,可以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以及联系所学得出,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之处应当联系所学,从这种制度的特点来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中的“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可知宰相位高权重。联系所学可知,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易造成政局动荡是宰相制度的弊端。 (2)材料二所示为三省六部制。联系教材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三省职责明确,且互相牵制。据此来说明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成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查看答案

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两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查看答案

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度(  )

A. 维护了社会公平    B. 有利于专制统治

C. 促进了文化融合    D. 加强了民族团结

 

查看答案

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察举制

A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B其弊端日益突出

C实质上是世官制的延续

D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查看答案

《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A. 世卿世禄制

B. 九品中正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