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 重义轻利 B. ...

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 重义轻利

B. 民贵君轻

C. 天人感应

D. 正心诚意

 

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故B项正确;A项不是“仁政”的内容;C项是董仲舒的思想;D项是理学的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查看答案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查看答案

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到(位次)从必尊……以世(世系)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

——《荀子·君子》

材料二(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适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材料一所述是哪一种选官制度?据材料一,分析荀子反对它的原因。

(2)归纳材料二中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查看答案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理念,那就是

A. 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 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