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两者的法制观可从材料出发寻找答案。从材料一的“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可知孟子强调法制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但又根据“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可知孟子也强调人伦道德高于法律。从材料二中苏格拉底拒绝逃跑这一现象可看出他认为正义服从于法制,法律之上。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孟子法制观形成的原因,要从他法制观内容入手,一方面回答出他强调法制重要性的原因,另一方面回答出他认为人伦道德高于法律的原因。具体可从法家思想的影响、宗法制、儒家伦理观的影响、小农经济的发达等方面回答。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可从古希腊经济发展、民主制度发达等相关方面来回答。而关于共同价值,主要是回答它们的共同作用,学生可从它们对后世的影响来回答。 整体分析:本题以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为切入点,考查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西方政治制度、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等相关内容,问题相对简单,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古代东西世界的两位重要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共性;但基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他们的思想也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

(2)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 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查看答案

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 民本思想

B. 仁政思想

C. 礼法并重

D. 礼治为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