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者指出,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是并存的,并得到了统一;他在各学派中是最讲功利的,但他倡导的功利并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这里的“他”应是
A. 孟子
B. 庄子
C. 韩非子
D. 墨子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材料对“刑德”的释读说明
A. 儒家重视德治
B. 法家主张刑德并用
C.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D. 墨家反对君主专制
老子认为,使用战争这种手段一定要慎之又慎:首先,不能轻易运用武力;其次,即使在迫不得已用兵时,也一定要以一种“悲哀”的心情来对待;就是打了胜仗,也绝不可以炫耀,而应该“以丧礼处之”。这体现出他的人生观是
A.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B. 隐忍退让,以和为贵
C. 知足寡欲,隐于山野
D. 上善若水,刚柔并济
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 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 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C. 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D. 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
A.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 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