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都穆(明)《听雨纪谈》、黄宗羲(清)《高元发三稿类存序》和近代学者梁启超《清代...

在都穆(明)《听雨纪谈》、黄宗羲(清)《高元发三稿类存序》和近代学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先后出现了对“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批评。这反映了

A. 社会转型时期更需务实的学风

B. 经世致用是历代主流文化理念

C. 儒家思想的进取性不强

D. 空谈诱导了封建社会的衰落

 

A 【解析】根据题干“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的黄宗羲等人批判宋明理学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空疏学风,面对时代的变迁,出于对国家民族的忧患,他们倡导“经世致用”;到了近代,面对社会剧变,民族危机加深,梁启超等人也积极倡导务实的学风,A项正确。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提出,而且在当时也不是社会主流理念,排除B。正是因为儒学的不断更新、发展,使其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排除C。封建社会的衰落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黄宗羲曾对朱熹有这样的论述:“假其名以欺世。……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蒙然张口,如坐云雾,世道以是潦倒泥腐。”据此判断,黄宗羲主张

A. 君臣平等

B. 经世致用

C. “循天下之公”

D. 限制君权

 

查看答案

(30分)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的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 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

(1)阅读上面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欧洲中世纪和中国古代地图的功用。(4分)说两种地图所反映的社会思想背景。(4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材料三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

 

查看答案

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1)这一阶段前,西方已开始变革。试列举14—16世纪意大利、16世纪德国和17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变革事件,并分别概括其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设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