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戏剧公演
A.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则
B.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
C.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
D.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
在古代雅典,每个官员在任职前,经过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审查后,受审人就走向那块宰牲祭供的石头,登上这块石头宣誓说,他们将公正地和依法地从政,而绝不以他们的职务接受礼物,如果他们接受任何东西,他们就要立一金像。宣誓之后,他们就到卫城去,在那里再次进行这样的宣誓,然后才就职。这表明雅典政治
A.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强调官员公正廉洁
C.彰显权力制衡精神 D.体现法律至上原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汉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际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如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言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四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实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概括唐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就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
【答案】(1)制约:皇权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特点: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唐代在君主专制政体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君臣关系.中央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都配合得比较协调;但从本质上看,唐朝仍然是君主专制的统治。
(2)不同:唐太宗认为设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
(3)不一致: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而明朝以来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专制主义的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说明三省六部制制约皇权;材料二“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说明法律制约皇权。据此概括唐代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君臣关系.中央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都配合得比较协调;但从本质上看,唐朝仍然是君主专制的统治。
(2)根据材料三“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等可知是强调发挥丞相参政议政的作用,材料四“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知是强调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强化皇权。
(3)结合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回答。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完善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专制主义的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的皇权制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皇权至上
【题型】综合题
【适用】一般
【标题】2016-2017学年新疆区库尔勒市第四中学高二上期分班考试历史试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从汉到元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分别隶属于汉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上(宋太祖)召赵普日:“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年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故三公……王者待以殊敬……汉典旧事,丞相所请,靡有不听。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陵迟以来,其渐久矣。”
——《后汉书》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新唐书》
材料三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元史》
(1)结合材料一,指出汉武帝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共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措施的相同意义。
(2)结合材料二,归纳汉唐两代分别采取了哪些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
(3)结合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制度的基本特征。
(4)在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度嫁接在一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答案】(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
(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专制主义不断加强的问题。从汉武帝削弱相权、唐朝三省六部制等方面来分析。
(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枢权力机构的变迁。根据材料“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开东阁,廷贤人与谋议……与大臣辩论”等信息归纳措施。
(2)依据材料二中“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 何名为敕?”并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行的程序来概括答案,唐朝中央机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
【题型】连线题
【适用】一般
【标题】人教版必修一历史课时训练: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汉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际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如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言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四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实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概括唐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就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
乾隆时,军机处官员管世铭有诗曰:“面承密敕语从容,分写新纶撰进恭。御笔亲增三五字,别传天语带朱封。”据此,下列对军机大臣职能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参与奏折批复
B. 提出处理意见
C. 草拟皇帝谕旨
D. 裁决军国大事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军机大臣的职责是跪受笔录,传达诏令,而无权裁决军国大事,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人教版必修一历史课时训练: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关键字标签】
【结束】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清末御史张瑞萌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于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 ②强化了君主专制 ③使内阁不复存在 ④扩大统治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可以判断①②正确;③从材料无从体现,也不符合事实;军机处设置强化了君主专制,不是扩大了统治基础,科举制的推行扩大了统治基础,④错。因此A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军机处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2014-2015学年云南玉溪市第一中学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乾隆时,军机处官员管世铭有诗曰:“面承密敕语从容,分写新纶撰进恭。御笔亲增三五字,别传天语带朱封。”据此,下列对军机大臣职能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参与奏折批复
B. 提出处理意见
C. 草拟皇帝谕旨
D. 裁决军国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