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建设计划”于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上通过,旨在挽救中国被日本侵略之后的经济困局。“关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实现,我们觉得这个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本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 是国家控制经济的典型表现
B. 利用国家力量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为“四大家族”的兴起埋下伏笔
D. 为我国商品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
鸦片战争后我国某些地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民国初年尚有地区“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祙、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这些现象说明近代经济
A. 传统结构没有改变
B. 新式工商业薄弱
C. 地区发展不平衡
D. 城乡发展差异明显
《徽商兴衰史》指出:鸦片战争以后,外商的进入使民族资本家群体产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徽商受到冲击,促使微商的解体,这说明
A. 徽商本质是封建自然经济的部分
B. 宗法关系阻碍了中国近代经济进步
C. 鸦片战争不利于产业群体的发展
D. 近代民族经济的转型有待政治变革
在宋代理学兴起的过程中,出现了尊孟排荀的思潮,宋代学者,特别是理学家对荀子多持否定态度。这是因为
A. 理学家以孔子儒学为正宗
B. 荀子主张把握自然规律
C. 佛教思想影响了理学形成
D. 两者对人性的认识不同
根据道教的一种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道教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这个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
A. 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人中国
B. 外来文化借助本土传统扩大影响
C. 文化高度自信阻碍思想文化交流
D. 佛教道教逐渐渗透融合为一体
唐朝前期,73.02%的水灾都发生在北方,南方多雨区仅占26.98%。仅关内道、河南道水灾频次占唐前期总数的50%以上。安史之乱后,淮南道、江南道水灾频次记载明显增加,史书中还多次出现江南西道基雨山洪的记录。据此可知
A. 经济严重衷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 经济重心南移
D. 政府管理失控